這篇是《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這本書的推薦序,很榮幸受馬可孛羅出版社的邀請寫這篇序。
我一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我們直覺都認為經驗越豐富越好,經驗越多成功率越大。但在我創業歷程發現我越來越懷疑經驗這件事情,我也曾看過一些專家說,在現在這時代「學習」比「經驗」更重要。因為環境和技術變遷太快,我們過去所依賴的成功經驗未必在現在都能成立。過於依賴經驗反而是很危險的事情。
這本書不僅用各種精彩案例講解依賴過去經驗的侷限和危險,更重要的是也說明如何克服這種人性,讓我們面對新的事情會有更不同以往的做法,也讓我們更適應新的環境。
《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推薦序文
如果經驗的累積和新創成功率有正向關係,那我們應該看到大多數成功新創公司都是由豐富經驗的老手創立的,而且一家新創公司的成功率會很好從創辦人的經驗預測,但顯然不是。
Netflix的創辦人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之前有成功出場經驗;AirBnB創辦人切斯基(Brian Joseph Chesky)則沒有。Paypal 作為一個金融創新的公司,在員工人數破百的時候,出身傳統金融領域的員工也只有個位數,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馬斯克(Elon Musk)也毫無傳統金融業經驗。而迪士尼前主席、夢工廠共同創辦人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與前 eBay 和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一起創業,聽起來就是必勝的黃金陣容,但他們一起成立的 Quibi 影音平台,推出半年就失敗。我們總可以找到各種正反案例去支持和反對經驗的重要性。
從我自己的創業經驗和輔導新創企業的經驗來看,我對於「經驗」這件事情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態度:請一個產業經驗豐富的人加入團隊,好處是知道各種成敗案例和故事,也了解產業的遊戲規則,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但壞處是可能一些「好的」冤枉路因為不了解前後全貌,而被當成失敗公式並拋棄,反而錯過一個潛在成功機會。或者是熟悉產業的人太習慣很多做法,因此會有很強的慣性接受或排斥某些嘗試。尤其是許多台灣人喜歡先觀察在前面跑的案例,成功就跟上,失敗就讓別人繳學費就好,這種便宜行事的做法反而讓自己距離巨大的成功越來越遠。
彼得提爾在臉書很早期的時候用 50 萬美金投資,後來獲利 17 億美金。當時在臉書接洽很多投資人的時候,投資圈已經瀰漫一股對社交平台避之唯恐不及的氣氛,圈內已經知道這些平台的活躍使用者都呈現衰退趨勢。但提爾沒有停留在這些聽起來已成為常識的表面資訊,他到處打聽活躍使用者驟降的原因。後來他了解真實原因和大家以為的相反,實際上是湧入社交平台的人增加太快造成伺服器頻繁當機,是使用者體驗不佳造成使用者流失,而非使用者已開始遠離社交平台。根據這個資訊,他下定決心投資臉書。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經驗有限,但因為人的大腦本來就傾向把有限資訊串成完整的故事和因果關係,我們很難不從自己的經驗判斷未來的事情,而且還覺得自己很正確。《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這本書不僅點出人們的盲點,更重要的是也提供了解方:如何透過更仔細的分析了解事情全貌和因果關係,並幫助我們做出品質更好的決策。
作者舉出許多具體的分析方法,我列舉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四點:
- 不要太依賴美好經驗的回憶,盡可能用客觀角度回顧過去。
- 多關注自己以為不重要的細節,有些細節可能是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
- 儘量多問What、Who、Where、When、Why、How,才能更接近事情的全貌。
- 持續和他人交流並刺激思考,避免讓自己的經驗有太多片面誤導。
我很推薦這本書給新創投資人和創業者閱讀,我相信收穫會很多。這兩類人是非常需要持續累積新的經驗,又不能被經驗所束縛,才能降低失敗率的群體。
書中提及一個創投貝西默風險投資機構(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它勇敢公開自己的錯過投資清單,包括Apple、eBay、Facebook、FedEx、Google、Intel、Paypal 和 Tesla。AirBnB 也公開五名潛在投資人的拒絕信。這些投資人都認為 AirBnB 的點子無利可圖,有兩名投資人連回信都沒有。
很多資深投資人已經看了無數的案子,但仍然很難判斷出一個新創的點子和團隊的勝率如何。如果能充分運用書中所提的各種分析資訊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決策品質和成功率。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和敏捷開發(agile)是資深創業者所熟悉的方法論。作者認為這些方法是透過原型製作、實驗與迭代法建立可靠的經驗,而不是嚴格控制計畫來最出最終產品,這些方法可以降低經驗的局限。但很可惜這些方法尚未成為常態。絕大多數的組織沒有讓成員有空間探索出真正有價值的點子,反而是用高度控制性的計畫限制未來的發展。
另外,很多創業者也很喜歡吸收各種資訊和知識,盡可能了解各種失敗和成功因素,但這些資訊來源很難呈現完整樣貌。我們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成功故事,但成功真正原因我們未必知道,有可能是故事中描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時機、政策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結果,用一個吸引人的小故事去解釋就能讓這文章廣泛被傳播,然後讓大家信以為真。失敗案例很少被公開,自然更難被分析,通常只有自己經歷這過程的才有辦法知道真正的因果關係。
如果創業者能從這本書學到如何保持開放心態,並且培養自己不放過蛛絲馬跡的分析能力,並起積極和不同的人交流,多聽取和自己不同的意見和經驗,我相信一定會讓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所精進,做出更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