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The Startup Community Way: Evolv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繁體中文版,由創業加速器 Techstars 聯合創辦人、《創業投資聖經》共同作者布萊德.費爾德(Brad Feld)和Techstars全球新創生態圈發展計劃資深總監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共同撰寫。他們在新創圈頗負盛名,在投資和協助新創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隨著網路經濟興起,幾乎每年都有一些新的創新題材和熱門關鍵字,各國政府也都想辦法刺激經濟發展和本地創新能量。這本書主要在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一個地方的新創社群有機成長和發展,讓更多新創可以從這個生態系統中獲得巨大成功

根據作者的經驗,公部門很想創造更多的成功企業和刺激新創公司發展,但做的事情或產生的效果往往背道而馳。他們認為新創社群是一種「複雜適應系統」,沒有辦法用傳統由上而下的方式培養,也沒有一套模式(例如矽谷經驗)可以套用在所有地方讓新創社群蓬勃發展。

以下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導讀內容,簡單介紹他們認為如何培養新創社群的方法有哪些。

 

...

 

導讀

當我們談到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時,很容易浮現過去所說的亞洲四小龍、半導體、新竹科學園區、代工和進出口貿易……等等。政治經濟學也常提到亞洲的國家導向經濟發展模式(state-led development),上面提到的經濟成果,很大程度就是國家導向發展模式的結果。

一九九〇年代網路技術興起後,隨著網路軟體、手機應用程式迅猛發展,小型新創團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他們沒有大企業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但是靈活快速的行動力,伴隨網路基礎設施的發達以及資本市場的扶持,他們仍持續創造各式各樣的創新。即便陣亡率高,許多新創仍前仆後繼出現在市場上。

由於新創能帶來整個經濟體的活力和前進動能,世界各國在網路浪潮下無不想方設法扶持新創,並期待培育出更多成功故事,台灣也不例外。但過去以國家主導的經濟發展策略,與各種由上而下的措施,包括研發投資抵稅、興建園區、在特定產業提供政策補助等,是否足以繼續刺激當前經濟體的創新能量,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另外,美國的創新能量也讓全世界驚艷,從網路科技出現後而誕生的 Goog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 等獨角獸讓很多國家和企業羨慕不已,紛紛向矽谷取經。但矽谷模式是唯一可以學習的模式嗎?甚至是否存在矽谷模式也是一個問題。

 

《新創社群之道》的核心觀念

本書作者費爾德和海瑟威在協助和投資新創已有很多年的經驗,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很多談新創的書,但這本書用複雜系統理論來描述新創社群與新創生態圈,並解釋要用什麼態度和策略扶持新創圈發展,是很難得兼顧理論深度和實務經驗的著作。其中有幾個核心觀念值得在三咀嚼:

第一,不同活動可歸納為三種系統:簡單系統、繁複系統、複雜系統。煮咖啡屬於簡單系統,只要照著手冊說明就可以煮出咖啡,結果容易控制。編製財報屬於繁複系統,中間有很多繁雜工作,但是規則明確,仍能控制結果。這兩種活動也都屬於線性系統,投入和產出都可以預期。

複雜系統是非線性系統,投入和產出無法預期。例如,我們雖然可以制定出一些業務拜訪的方法和訣竅,但無法掌控結果,甚至成功與否也不易有客觀定義。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結果,包括參與者、銷售週期的階段、對銷售目標的預期等。新創社群也是這種複雜系統。

第二,由於新創社群的複雜系統使我們無法直接控制結果,例如,我們無法預期投入多少錢就可以孵化出多少個成功新創團隊。因此,我們能做的只有培育環境和土壤,強化各種能刺激成功團隊出現的因素,讓成功的新創團隊自然出現

第三,能刺激新創社群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七種資本:智力資本(資訊、教育活動等)、人力資本(人才、經驗等)、財務資本(股權、補助等)、網絡資本(人脈關係、凝聚力等)、文化資本(心態、包容等)、實體資本(地方素質、基礎設施等)、制度資本(法律系統、公部門等)。

第四,在新創社群有很多行為者參與,並促進社群發展,包括投資人、政府部門、導師、教育者、大學、企業等。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角色是一群有經驗或沒經驗的創業者。他們是穿針引線、聚集資源並讓資源流動的超級節點。創業者彼此的交流學習,以及有經驗創業者的榜樣,都是讓新創社群發展的最重要動力。

第五,不存在能直接照抄的成功模式,不同的資本組合與比重,會造就不同的新創社群,條件和特色各不相同,不可能簡化成單一模型,每個新創社群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沒有標準模式可以仿效。矽谷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因為它的行為、心態、環境讓創新系統有機會出現。這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沒有中央計劃來推動。

第六,要促進新創社群的發展,得擺脫一些迷思。例如要理解異數比平均值重要,我們不需要在意大部分會失敗的分布,那是常態。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培養出少數成功案例。在新創的複雜系統中,本來就是由少量異數驅動整體價值。

這些核心概念對於我們習慣由上而下和國家政策導向的創新環境來說,的確提供另一種思路。尤其對於在新創生態圈協助創新創業發展的組織機構,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創新創業政策制定者、孵化機構與教育者必讀

以下是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對哪些對象帶來哪些不同的觀念省思。

1. 孵化器或加速器:如何制定 KPI 才能真正幫助新創發展

在一個複雜系統裡,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結果。在線性系統我們對於投入和產出比較能預期,投入愈多很可能產出愈多。但在複雜系統投入很多未必收穫很多,太多因素在相互作用。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結果,但能做的是在這個過程好好協助團隊和投下更多種子,讓之後成功的團隊也能繼續幫助其他團隊。在許多公部門性質較強的育成機構或加速器會用結果論設定 KPI 或當作成功標準,例如希望幫助多少團隊成立公司或募資多少金額等。在這本書中提到這種由上而下的作法未必會帶來預期結果。

或許可以嘗試將這些 KPI 從結果導向改為過程導向,例如社群交流活動的頻率、引入多少能起引導做用的資深創業者投入。只要有好的過程,好的結果會水到渠成。如果過度用 KPI 要求績效,很可能是揠苗助長。

2. 大學育成中心和創新教育課程設計者:處理複雜系統問題和線性問題的差別

多數正在嘗試新創或對創業有興趣嘗試的學生,比較容易用線性思維看待創業:只要好好準備和學習知識,就比較可以有好結果,就像好好唸書就比較可能拿高分一樣,所以參加比賽得獎或被鼓勵,很容易認為自己的方向是對的或是好的。

但在複雜系統中,投入和產出是非線性的,任一節點都可能改變發展。你可能投入一百分,回收的也是一百分,但也可能只回收二十分甚至零分。當學生碰到困難時,例如面對現實世界投資人的批評或市場阻礙,挫折感就會特別大,也可能不能理解問題到底在哪。

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設計者如果能從這本書了解創新生態圈的特色,以及如何培育更多創業家,將會對課程和活動設計有更多領悟和啟發。

3. 政府創新政策制定者:獨角獸和牠的產地

對政府而言,培育出獨角獸是很值得驕傲的成果,不過在複雜系統裡我們無法控制能否創造出一隻獨角獸,重點是培育能讓新創社群更活躍的環境,讓更多元的成功新創出現。

這本書提及的七種刺激新創社群發展的資本,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架構。除了實體資本(例如育成中心空間)、財務資本(例如政府補助)之外,制度資本是只有政府這個行為者能改善的。

若能讓新創企業的金流、人流、物流在台灣與國際市場更能接軌和流通,就是很好的發展環境。例如,如果一方面希望讓台灣出現更多成功的軟體新創,但線上金流機制沒辦法和國際有更多接軌,軟體新創就不易往國際拓展或會被迫往外出走。

制度資本也能夠讓其他資本加速流動和聚集的效果,例如吸引更多人力資本(國際級人才)、人脈資本(國際級展會或論壇活動)、和財務資本(國際創投)。

4. 新創圈講師和業師:幫助團隊成長的途徑其實很多元

新創圈的講師、顧問和業師也非常適合看這本書。上課和輔導只是過程,重點在於如何幫助新創團隊成長,而團隊成長也有助於自己品牌的口碑擴散。這本書描述很多真正讓新創團隊成長的因素,例如促進社群經驗交流、協助資源的串接等。這些都是講師和業師可以協助且很有價值的事情。

除了傳授專門知識之外,軟實力和個人心智成長也是讓創業者成功的關鍵。這本書提到了顧問、教練和導師的差別:

導師是讓你從他的經驗學習,顧問是讓你從他的專業知識學習,教練則是覺得問題的解決方法來自學員的內心。教練指導也與治療不同,因為重點不是療癒過去(我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而是前進(我想去哪裡?)。

我相信這本書會對講師和業師有很多啟發,也能更了解如何進一步幫助創業者成功。

總結來說,這本書和大多數講創新創業方法的書不同,它比較不是從創業者出發講如何創業成功,而是這種從整個系統看新創生態和社群發展,並講解如何讓整體的新創社群從自己的地方特色持續茁壯。對於想要好好了解新創生態和協助創業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必讀好書。

《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連結

 

《創新產品煉金術:獲得第一千個鐵粉客戶,打造不敗產品》讓你了解如何創造第一千個鐵粉客戶,先立於不敗之地,再獲得更大成功
線上課程「創新產品從零到一:產品規劃、客戶開發與市場策略」讓你系統性的了解創新方法和豐富案例
折扣碼:Vincent100
Summary
Article Name
導讀:《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
Description
八旗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繁體中文版,是 Techstars 聯合創辦人 Brad Feld 和 Techstars 全球新創生態圈發展計劃資深總監 Ian Hathaway 共同撰寫的。這本書主要在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一個地方的新創社群有機的成長和發展,讓更多的新創可以從這個生態系統中獲得巨大成功。這篇這本書的導讀內容,簡單介紹他們認為如何培養新創社群的方法有哪些。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