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職涯教練(Career coach)
我創業至今七年,有感於自己有些地方需要突破,於是今年八月請了一位職涯教練來協助我。很久以前就聽過國外有職涯教練這種職業,但不是很清楚內涵。去年看了一齣美劇叫做《金融戰爭》(Billions),劇中有一位美麗(誤)又能洞悉人們心靈深處的教練角色,她雖不是主角,但肯定有「操縱」兩大男主角的能力。看了這部影集後,我對「職涯教練」興趣。

今年,我又看了《教練》這本書,讓我對「教練」這個角色更是好奇。書中說的教練是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他曾是賈伯斯、施密特、佩吉、皮查等科技巨頭 CEO 等人的教練。在書中,比爾對他們的教導和點撥,都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於是,我決定找一位教練來幫我釐清方向。

最近兩年,我對於運動員轉行到企業界工作的故事特別感興趣。我從小接受的觀念是「運動員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但這幾年我接觸重訓後,對運動員的看法不僅徹底改觀,更認為頂尖運動員都有過人的心理素質,是我非常佩服的對象。如果是需要團隊作戰的運動員,例如籃球、足球等,則運動員更具備極強的團隊策略、戰術和合作能力。
前面說的坎貝爾在當企業經理人的教練之前,過去真的是大學的足球教練。另外,Costco 亞太區總裁張嗣漢以前是柏克萊大學籃球員,曾回台灣打過瓊斯盃,他的轉職的過程以及幫助 Costco 來台拓點的經過,都讓我非常欣賞他。他寫的《教練自己》很好看,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還有,曾是哈佛大學美式足球員的何凱成,後來回台創業創立了「球學」,因為他的人生就是被運動拯救的,所以他希望透過運動幫助學生發展出正向以及回饋的人格特質。他寫的《球學》我還沒開始看,但他創辦的球學理念非常了不起,尤其當你考量到華人社會普遍對於教育的看法,就會知道他要在台灣推廣他在做的事情有多麼困難。我很期待看到球學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擴大影響力。
...
出身人資和心理學家的教練
回到正題。這幾年,台灣的職涯教練漸漸起步,但我在網路上做過功課,讀了一些職涯教練的部落格之後,發現不少教練過去是在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後來逐漸發展成教練。在看他們的文章時,我覺得有些人寫的文章的視野比較窄,比較著重在幫助你「如何找到好工作」。但是,心理學出身的教練,談的範圍相對比較廣。因此,我個人有個不專業的分類:
「人資」出身的教練,傾向讓你「為人所用」;
「心理學」出身的教練,傾向讓你「為己所用」。
這樣的分類似乎有貶抑人資出身的教練之嫌,但實際上不是。首先,這是我個人直覺但不專業的分類,很可能根本是錯的;其次,為人所用和為己所用並沒有高下之別,純粹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我自己這幾年都在創業,所以「為己所用」相對比較符合我的需求。其實我非常同意一句話:「要成為好老闆,必須先成為好員工」。如果你也認同這句話,那麼不管為己所用或為人所用,都會對你很有益處。
...
心理學出身的教練
不過,如果你需要的不只是「找到一份好工作」,還需要「找到天職(Calling)」,甚至是「認識自己」,那麼我個人的看法是心理學出身的教練,也許能帶你走得更深入。
我的教練說,華人和西方人對於教練的需求有一個很大的差異:西方人需要的通常是改善職場上的溝通,而華人需要的則是釐清自己要什麼。她說,西方人自由主義比較盛行,孩子長大到高中、大學左右,通常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的多半是如何在職場好好和別人相處;華人從小被約束比較多,很多孩子長到成年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成年後越來越覺得茫然。
相信你看了她的話,也會覺得心有戚戚焉。最近台大接連幾位學生自戕,但我想不只台大如此,許多看起來很會讀書的人,可能多少都有自殘的想法。就我的經驗和我觀察身邊的人來說,這些人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把別人的期待內化太深而誤以為那是自己要的。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認識自己,因為我們從不被允許這樣做。
...
「認識自己」不是好聽的口號,是真實的操練
這次請教練最大的幫助是讓我更認識自己。我自認是一個相當瞭解自己的人,從高中開始我就習慣自我分析,甚至會假想有另一個自己在和我辯論,辯到我再也無法辯下去為止。不過,習慣自我分析、自我辯證,乃至於自我打臉的我,畢竟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有時候分析到死胡同也不自知,或是因為對自己瞭解不夠深刻,不時地自我懷疑,因此當外力衝擊時便很難 100% 堅定自己的心念,ˊ無法與外界抗衡。
講了這麼多,我舉個例子會比較清楚。從我 2000 年大學畢業出社會到 2014 年開始創業,這十四年我都活在很深的自我懷疑裡。雖然我是台大畢業,但台大這個招牌並沒有為我在工作上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我非常挫折。
先說一下這十四年我做了什麼。除了花兩年考碩班,花兩年讀碩班之外,剩下的十年簡直是渾渾噩噩(其實我很想說涉及碩班的那四年也是迷迷糊糊的 )。對了,我還去了香港大學讀博士班一年,去東京做田野兩個月,最後確認學術界不是我要的人生,終於決定壯士斷腕休學,放棄我這輩子最擅長也唯一會做的事:讀書。至於剩下的時間,我全部都是在工作、找工作、換工作、工作、找工作、換工作…裡輪迴。
每當我決定放棄一個工作或嘗試新工作,包括決定讀書或不讀書,我身邊就會開始出現很多聲音:
「你就是沒定性,這個做一做沒多久就沒興趣了,然後跳到其他地方;做一做又沒興趣,又跑到其他地方。你這樣怎麼累積?」
「你都讀到博士了,這樣放棄太可惜了。放棄後你什麼都沒有了,都歸零了,那你想好你要幹嘛了嗎?你可以想好之後再說嗎?」
「看老闆不爽就要辭職?你以為你比他厲害嗎?你連自己都管不好,他起碼還管二十幾個人,公司也沒亂!」
這些話說出來我都嫌老套,類似的戲碼多到毫無新意,太多人聽過身邊的人說類似的話。我們聽得很煩很沮喪,但聽久了真的會出現三人成虎的效應。我開始相信自己是個沒定性又無可救藥的人,相信自己一無是處。
直到遇到教練之前,只要我做什麼重要改變,我很自然就會質疑自己「你是不是又沒定性了?你又要變了?」其實自從創業後,這個問題緩解不少,因為我發現創業是我做了七年仍然有熱情的事,這應該足以證明我不是沒定性的人了吧?問題是,這個緊箍咒仍然會出現,只要出現就會讓我耗費很多力氣和它搏鬥,也和我身邊的人搏鬥。
...
釐清你的心理功能
後來遇到教練,和她合作一個月,這個讓我困擾了十幾年的問題全部消失了。是的,全部消失。現在,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面對外界對我「沒有定性」諸如此類的評價,我已經可以完全無視了。教練幫我梳理我主要的「心理功能」,讓我知道具有這類心理功能的人天生有什麼傾向,以及後天教養對我的影響。這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我知道將來當我對人生或職涯再有疑惑時,應該去找哪一類人求教,避開哪一類人的意見。另外,釐清心理功能後,什麼工作、職位、產業、工作模式適合自己,往往非常清楚。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很深的感觸是如果父母都能夠盡早認識自己的孩子,就算孩子不會變成人生勝利組,但消極來說可以避免很多人才浪費和悲劇的發生。我一直在想,如果在我青少年時期,我的父母就瞭解我的心理功能,並善用這些功能引導我發展,也許今天的我反而會「弔詭地」更接近他們想看到的成就?人生無法實驗,但我相信越瞭解自己和孩子,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
這裡補充說明一下:我沒有怪父母沒有用更好的方式教養我,因為我知道當年他們若曉得有更好的方法,一定會用那些方法待我,問題是他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盡責的父母,即使我們家境不優渥,但他們仍努力栽培我和妹妹。隨著教養知識越來越進步和普及,我們更有能力給孩子合適的教養,這是我們這一代應該努力的。另外,父母無意間加諸我們的限制,未嘗不能是我們用來自我突破的施力點。
...
教練的進行方式
和教練合作的實際方式我也分享一下。前兩週,目前人在美國加州的教練會在週一到週五之間,用 LINE 語音問我問題,我則根據他的問題再用 LINE 語音回覆。因為不想佔用教練太多時間,我會盡量僅就他的問題回答,不要離題太多。他說這些問題都有意義,讓他可以蒐集我的性格資訊,類似 mapping 的用途。等到資訊收集得差不多,他就會開始耙梳心理功能。
第三週,教練會梳理出你的三個主要心理功能,以及兩個輔助功能。我認為我的主要心理功能描繪 90% 以上的我,我總算知道為什麼我看事情的角度是這樣,為什麼我會被特定類型的人吸引,為什麼我會這樣寫文章,為什麼我會無法忍受某些態度等。至於當我狀況不好時,輔助的心理功能可能會爆走跑出來「亂」,它在人生的佔比雖然比較小,卻可以非常有破壞力。知道這樣的狀況後,我就可以防範或想辦法與它和平共存。
瞭解自己的心理功能後,最後一週教練會根據當初我找他時提出的問題,帶我一起嘗試去找問題的答案。如果無法直接找到答案,教練也會讓我知道該去哪裡找答案。所以,八月初我找教練時的提問,其實到現在我仍然沒有具體的答案,但我已經比之前更有找到答案的能力和韌性。
...
我的教練
我是在網路上爬文後,找到我的教練王凱琳。他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的文字很實在,沒有「農場味」或「刺激眼球」的東西。另外,他的形象很專業,不像有些教練把自己打扮得很像明星而讓人覺得不太安心。後來和他合作後,我也感受到他的專業。我雖然不是心理學出身,但我知道專業人士身上都有的特質。他們說話實在、有條理、克守專業份際、不浮誇、不炒短線、不拼點擊率和流量等等。總之,在諮商過程中,我很深感覺到教練的用心和專業。
...
「治療」和「分析」的差異
最後,想分享一下教練之前寫的一段文字。在台灣,講到諮商通常指的是「心理諮商」,一般認為是心理生病的人才會用的服務。但實際上治療和分析是不一樣的東西:
治療(therapy)是在確認已經有病的情況下,想辦法慢慢改善症狀,通常為期很長,超過半年、一年是很正常的。這比較類似於像是復健治療一樣,由心理治療師(therapist)來協助客戶。
分析(analysis)則是透過有系統的理論模型來進行剖析,抽絲剝繭,找到表面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這甚至不是單單的臨床診斷,而是需要更強而有力的理論知識、邏輯分析能力,研究精神,及大量數據(經驗)在背後支撐,這需要的是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的專業。
過去我對「諮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治療」,非常懷疑它的效果,連帶影響我找教練的想法。我以為職涯教練也是差不多的東西,後來才知道兩者的理路完全不同。實際體驗過後,我覺得這次請教練幫我做的分析非常有用,有一掃陰霾的舒暢感。此外,這次諮詢其實還有更神奇和重大的效果,但礙於牽涉他人隱私,所以我就不分享了。
如果你想瞭解這位教練,歡迎加他的粉專 王凱琳的人格心理沙龍,若有職涯諮詢服務方面的問題(包括價格)可直接問他。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