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9 月 6 日台灣醫療科技整合學會舉辦醫療科技轉型研討會,請來的講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勤業眾信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台灣醫療科技整合學會秘書長陳泰呈。該學會也大方的在粉絲團分享直播影片,演講重點摘要如下。作者根據研討會內容做重點整理,若文字敘述有誤為本篇文章作者責任。
醫療 AI 相關產品發展狀況與需克服的挑戰
醫療科技產品相關(以曾志仁副院長說的內容為主):
1. 因為 AI 的門檻已大幅降低,醫療 AI 相關產品很容易進入紅海。一個醫院和廠商好不容易合作出來的產品,即使是市場上第一個出現,一年半載內在全世界範圍很快又會出現很多類似競品。先行者幾乎也沒多少優勢。
2. 因為醫療 AI 產品門檻變低,但醫院的需求其實在不同的場景需求很細,有時他們執行下去才會發現新的障礙或問題,所以醫療科技產品還是必須做的夠深入才有可能成功,千萬不能以為只要技術很好就都沒問題。
3. 其中一個案例是,某醫院採用一個 AI 診斷斷層掃描系統,醫生肉眼看掃描結果要看大約十片,大概花三十秒可以有結果。AI 雖然診斷速度更快,但問題是上傳照片時間就要快半小時(因為解析度很高,檔案大),醫生不可能慢慢等結果出來,後面排隊看診的人很多。所以當有廠商和醫院說他們診斷準確率更高,其實還是沒用。但後來有更厲害的 AI 掃描,用更低量的放射線,也不需要照出解析度那麼高的影片,而是用其他技術做判斷,準確率也很高。所以能讓醫院採用一個解決方案不是那麼容易,必須能符合臨床場景的情境和避免其他問題。
4. 成功的醫療科技產品並不多,能夠成功的都是能同時滿足多項條件的產品,包括技術沒問題、可以商用、符合醫院場景需求、符合法規規範,要同時符合這些條件其實很不容易。
5. 醫療科技產品能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要有醫療和資訊科技整合性人才,可以讓整個團隊溝通順暢,醫療人員很怕和技術人溝通,反之亦然,而這種人才極為稀缺。
6. 疫情應會讓遠距醫療的法規逐漸鬆綁,例如在初期心理問題的諮商可透過遠距醫療方式處理。
7. 若把醫療科技產品分為三類:輔助診斷(幫助醫生診斷)、電腦診斷、與診斷或治療無關但可幫助提升品質,第三類是最安全也足以在商業上獲利的類別。前兩類風險和難度都太高。醫生最怕的就是醫療訴訟,而前兩類產品也最容易出現醫療糾紛和診斷問題,只要出一個醫療致死糾紛就損失慘重。而且有時第三類產品的技術門檻也可能不高,就足以有不錯的解決方案。
8. 第三類的例子:我們不時看到醫生開錯刀的新聞,例如要開左手開成右手,這是醫生的噩夢,但人就會犯錯。如果有醫療科技產品在整個流程降低犯錯率,例如讓醫生更確認病患是誰、要對哪個地方開刀,雖然它也不會直接牽涉開刀過程,但能提升醫療品質和降低錯誤風險。
9. 台灣的知名或大型醫院偏好發展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如果一家醫療科技公司想要逐一和這些大醫院建立合作關係,會有許多挑戰。
台灣數位轉型現況及 5G 創造的新機會
企業創新相關(以溫紹群說的內容為主):
1. 台灣很多大型企業如銀行等,還有不少數位化議題仍停留在很低階的狀態,其中一個就是很多資料還沒數位化,或是有用軟體,但資料沒有整合,因為軟體仍用幾十年前的系統,而非現代化的網路架構。僅僅是調閱轄下單位的資料要做比較,都要花好幾天時間,用人力整理和調閱資料。
2. 越來越多大型企業非常積極尋求併購、投資和合作對象,希望能用較快的時間獲得數位化人才和相關資源。合作方式比以往更彈性,目的也非常多元,包括重新建立品牌形象(如以AI、大數據打造新的品牌形象)、推出更多數位相關產品、幫助自己企業加速數位轉型、降低成本等。
3. 以前我們常講產品應用的「場域」在哪,現在應該要多以「情境」為主。場域只有地點,而情境是地點加時機。現在很多產品是準確的切入特定應用時機,而不只是地點。而且 5G 時代網路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更能夠隨時隨地處理事情,在哪個地點應用產品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時機。
4. 5G 應用預計在 2022 後開始普及,應用範圍會逐漸從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擴散到智慧生活(智慧醫療就在智慧生活這範圍內)。
參考資料
勤業眾信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演講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AIMeT101/videos/711943383030406/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演講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AIMeT101/videos/67429203344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