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危機還沒真正進入消退階段的時候,很多人希望能盡快回到一如往常的生活,也有的專家也說已經無法回到常態了,我們要適應「新常態」(new normal)。
有的人可能會想,假設到夏季或秋季病毒完全消失,那這次新冠肺炎只否就只是一隻黑天鵝,肆虐一陣後就飛走了,大家生活很快回到常軌,企業恢復運作,還會有所謂的新常態嗎?
如果這次新冠肺炎很快消失(當然希望是這樣),有的企業或獨立工作者仍會有危機意識,針對這類可能情況做準備,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或產品與服務的調整,有的企業會一如往常的營運並且期待類似狀況別再發生了。當未來再有類似危機出現,有做準備和調整的企業存活機率就會比較高。
另外,也有的人因為這次劇烈的調整,包括在家工作或在家學習,並且適應一段時間後,反而會發現原來這樣還有方式存活,甚至發現更多的商機。
盧希鵬教授分析,這次疫情會因為短期行為的改變而帶來長期模式的改變(來源):
這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為我們的社會「降維」,下一波的「升維商機」又在哪呢?
在降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原本生活上許多重要的維度是可以刪除的,原來我們可以不需要這麼常去辦公室與教室、不需要這麼常應酬聚餐、不需要這麼常上醫院與健身房、不需要這麼常去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每一個維度的刪除,都會加速產業第一曲線的歸零,接踵而來的,將是產業第二曲線迅速崛起。
如果新冠肺炎或新型病毒又再肆虐,這些做好準備和調整的企業和個人就更有條件生存下去。
因為企業和個人的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新行為模式就是新常態,現在看來不管新冠肺炎何時消失,新常態都會出現。這次震撼太大,不可能不為類似危機先做準備。歷史上的重大危機和蕭條也都造成不同的新常態,1929年的大蕭條讓政府以公共建設刺激經濟成為新常態。二次大戰後美國的科技創新就是由國防需求在驅動,網路科技最早就是從美國國防部發展出來的。2003年SARS 後養成民眾線上購物習慣,也促成阿里巴巴等電商興起。
我們可以從一些跡象並綜合專家觀察,歸納出未來新常態的核心特徵,以及新的商機會在哪裡。其實與其說新的商機,不如說如果不用新的模式去滿足這些新需求,整個經濟體和社會都難以正常存活,所以那幾乎是必然的演化。
這幾個核心特徵包括把家和辦公室界線打破的第四空間、貼近實體體驗的低接觸經濟,以及被新國家安全觀影響的供應鏈和生產工具變化。
第四空間的出現和市場需求變化
家庭 → 辦公室 → 辦公室家庭化 → 家庭辦公室化
原本隨著自由工作者、微型企業和斜槓工作型態的盛行,工作場域就已經不限於一般的辦公室,咖啡廳、共同工作空間、商務中心都是這群人可以工作的地方。全世界自由工作者在…期間成長了百分之..。甚至獨立工作者越來越講究生活品質和工作環境,跑到消費更低、生活更舒適的地方遠距工作,這群人也就是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喜歡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南美洲等遠距工作,賺的錢也更好花。因為這個趨勢,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界線變得更不明確,家和辦公室也沒有明確界線。

現在因為疫情關係,讓本來不是數位遊牧民族的人,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空間也被逼得有劇烈改變。他們被逼得在家上班,也被逼得上班時間也得同時處理家務、照顧家人。
星巴克 CEO 舒茲很早發現一個咖啡廳的價值,是它是介於家和辦公室之間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在這裡人們可以很自在地與人交流、享受生活,而不只是喝咖啡本身。
我借用舒茲第三空間的概念,形容這種必須把私人場域變成工作場域,混合照顧家人(尤其是小孩)和處理工作時間的狀態,稱為第四空間。這和數位遊牧民族、和微型企業的人不同,他們在第三空間享受有品質的工作環境,讓工作變得愉快。身處第四空間的人要同時面對不同壓力和工作,在這情況下,他們會出現不同的痛點和需求。
例如原本小孩在學校讓老師照顧,自己在辦公室上班的人,現在因為疫情一整天都和小孩在家裡,一面工作一面照顧他們,分身乏術,那工作者一定還是得有一個解決方案處理這個問題。

簡單的說,家庭是第一空間,辦公室是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就是辦公室家庭化,例這包括科技巨頭如 Google 帶動的公司風格,讓員工更願意多留在辦公室,風格前衛新潮的共同工作空間,數位遊牧民族喜歡的低物價水準但舒適的工作環境等。第四空間就是家庭辦公室化,原本的私人領域變成工作地點。如果這成為一種習慣,相關的工作流程也都建立了,有些企業不一定回得去,因為辦公室、溝通等成本已經降低,而且發現這種運作模式可以持續。但不一定所有企業都有辦法這樣做。
盧希鵬教授說(來源):
這一波疫情讓許多產業降維,也帶來了產業升維的三支箭。
第一支箭是零工經濟,一個人服務多家公司的產業結構即將興起。這一次疫情鼓勵人們在家上班,有人說當你重複一件事情達 21 次以上,就會成為習慣。當在家上班成為企業的習慣,所代表的是社會工作形式改變。就業不再是賣給企業待在公司一天八小時的時間,而是賣我完成工作的內容。漸漸的一個人服務多家公司的新經濟結構就會產生,此時需要更好的弱連結媒合效率與管理。
其實因應這種新現象,市場上已經有敏銳靈活的業者提出服務了。例如香格里拉台北、台南遠東國際大飯店推出異地辦公專案,讓商務人士在有消毒的環境遠距工作。原本飯店用途是旅遊,現在變成用途是工作。這就是用解決新問題的方式幫自己開拓財源(參考新聞)。商辦中心和共同工作空間很難想到有一天飯店也在和他們搶生意。
更普及和細緻的隨需經濟
從另一個角度說,未來的隨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會更普及到各多服務,服務內涵也會更細緻。便利超商的影印、傳真服務是針對經常移動的商務人士和自由工作者的服務,但這或許對未來的生活已經不太夠了。未來可能會有許多行動助理在服務不同地點的工作者,四處幫他們處理這些行政事務,甚至家事一起幫忙處理。把行政事務、會計和各種零碎工作外包的情況也將會越來越多。
如果這種公私領域混合的生活型態,隨著疫情的拖延而越來越久,就很可能變成習慣,許多產業提供的服務和產品樣貌就會不同。
例如,房子的空間設計就得顧及工作和生活兼顧的情況,才能更吸引購屋或租屋者(類似養寵物的人變多,對寵物友善的租屋變得更多的道理一樣)。商辦中心、共同工作空間、咖啡廳,和甚至飯店會出現更多競爭關係和相似度。越來越多新型便利超商店的設計就越來越像咖啡廳和工作空間,不僅有更多的插座,舒適寬敞的沙發和類似圖書館的燈光都有了。哪天飯店開始改良佈置和空間,開始出租辦公室或長期住宿環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應的遞送服務也可能越來越普及,最近在新北市永和區已經出現快遞夜市食物的服務,這些小攤販沒有加入 Uber Eats 或 Food Panda 等平台,仍然可以透過一些人的服務把食物賣出去(新聞來源)。這是很好的事情,商家可以繼續賣出食品、許多人仍能靠零工賺錢、消費能夠持續。甚至有可能真正培養出人們願意為運送服務額外付費的習慣,現在快遞食物平台的價格仍不是正常的市場價格,而是大量補貼的結果。
低度數位化的企業會被更快淘汰
有的很賺錢的傳統產業認為他們不那麼需要創新,數位化也不重要,因為他們過去不是靠這些成功的,現在不做這些事情訂單仍然源源不絕,長久的客戶依舊守著他們。
但當隨需經濟越來越深化、供應鏈版圖要被重整(以下國家安全的衝擊部分會描述這個現象),沒有數位化的流程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效率,難以因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和分裂零散的客戶。沒有數位化的工具管理客戶和維繫客戶關係,平常沒事就沒事,但當危機一來打亂市場秩序,客戶可能之後就被搶走了。在疫情期間,很多的行銷專家都認為此時該多做的不是硬行銷,而是軟性的維護客戶關係,例如推出友善方案或提供有幫助的內容等。平常沒有利用數位工具的習慣和企業文化,難以因應這些突發危機。
有網路女王之稱的 Mary Meeker 在四月中旬發布針對新冠肺炎影響的觀察報告,她說(報告原文):
我們相信過去十年伴隨遠端工作、隨需經濟和手機應用程式的科技基礎設施,會有助於讓美國人回歸工作軌道和公共衛生安全取得平衡。
她認為企業轉型會加速會是這次疫情造成的重要現象之一:
相對而言,當我們回顧 2020 年春季的商業走勢時,表現最好的企業可能會有這些作為:
1. 提供以雲端為基礎的運作方式,讓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電腦設備工作。
2. 產品仍能隨時穩定供應,尤其是在不確定的時期
3. 仍然很容易被客戶找到並且隨時協助客戶
4. 在接觸管道有限的情況下仍能有效率的配送產品給客戶
5. 能提供企業在數位活動上更有效率的產品
6. 廣泛的社群媒體曝光
低接觸活動需要更新的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
對於軟體科技業的人,遠距工作本就不是什麼問題,也很多軟體企業都是讓很多員工遠距工作,例如 Guthub、Firefox、Wordpress 等。如果有相應的企業文化(例如雇主和員工之間的信任、充分授權、責任分明等),遠距工作的確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因為疫情人們必須盡量降低接觸頻率和密度,原本不習慣遠距工作的人也被逼得遠距工作,例如學校老師的遠距教學。原本概念上根本無法遠距做的事情,也被逼得要想方法降低接觸,例如運送食物服務推出門口取餐方法,降低送餐者和客戶的接觸。我有個在美國的親戚做電商,他讓送貨的人把貨物都放在門口,等送貨者離開之後,他再到門口噴灑酒精消毒,把貨物搬進室內,中間完全不相互接觸。
更貼近實體體驗的解決方案
現在這些措施都是不得已和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有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的確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是和實體體驗差太多,更能接近實體體驗的遠距解決方案,就是很好的創新機會,例如線上教學。
對大多數學校老師而言,線上教學是痛苦的過程,不容易看到學生回饋、沒有教學的臨場感、難以和學生互動、軟體技術問題打斷教學流程等。更好的解決方案不只是更畫質和速度更穩定、容納更多人的視訊軟體,而是更接近實體體驗的產品。
這是退而求其次的解決方案:

WOW room 是昂貴的退而求其次的解決方案,用一大片曲面電視牆進行更接近實體體驗的遠距教學。
這是更理想的解決方案:
或許我們接近電影復仇者聯盟或星際大戰中的虛擬會議場景還有段距離,但不是所有解決方案都一定要有高科技,或許有一些原本實體活動中的成分可以拿掉,讓活動品質更好。例如,我們一定要逼根本不想上課的學生也出現在電腦前面嗎?非要點名不可嗎?如果讓真正想上課的同學出現,會不會讓教學流程更好?老師在線上教學扮演的角色一定要和實體教學一樣,一直唱獨角戲嗎?(其實這就是既有的翻轉教室議題)
更小區域的購物服務和體驗
對於有些本來就以實體活動為主而且無從想像遠距工作的產業,例如物流,要提供解決方案就更難了。就算一切實體銷售都變成線上,有可能所有流程都不接觸到人嗎?
其實類似前面講得退而求其次的解決方案,已經有靈活的服務出現了,雖然不是最完美,但就是因應這種人難以自由流動的需求而產生的服務。全聯在偏遠地區推出「行動超市」,讓偏遠地區的人可以買到日常用品和食品。

根據新聞報導,在二月底的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春季展,雖然參展廠商減少一半,但像是無人咖啡機、智慧餐車等科技應用,有很高詢問度。也有一家廠商城間小轆推出智慧餐車的新產品,讓創業者可按需求客製化行動餐車,也提供餐車定位、餐點管理、線上點單與支付等服務串接。
近年來智慧超商、各種自動販賣機的出現,在市場上反應不一,但由於疫情關係和低度接觸的需求,這類解決方案將會出現更多的商機。
更密集和更大載運能力的運送服務
另一個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例子就是無人機,疫情讓無人機服務必須能更快速靈敏運送物資到需要的地方,載重量也會出現更高的要求。原本無人機的用途以偵測、搜集資訊為主,再拓展到像是亞馬遜運送包裹或是農業噴灑農藥的服務,現在因為更大規模的偵測人群活動和運送物資需求,無人機也被用來滿足這些服務。
例如法國政府用無人機偵測人們是否遵守社交安全空間和待在家中,英國的地方警察機關正考慮讓無人機裝備麥克風和擴音機,提醒人們待在家裡,中國用無人機遞送物資到偏遠地區(新聞來源)。為了因應這種更密集和更高載運要求的物流需求,相關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創新是讓整個社會延續生存的必然結果。

電影情節中用無人機運送大量物資的應用可能成為現實 ,畫面為電影金牌特務 2 用無人機輸送解藥一幕。
新國家安全觀衝擊商業活動範圍
新冠肺炎對全世界政府的震撼教育之一,就是國家安全的範圍比大家想的更廣。原本政府認知的國家安全包括國防、糧食和能源等比較典型的範圍,在近幾年科技巨頭的興起和數位科技的發展,關係到民眾所有消費購物和使用產品的資訊安全,才進入國家安全的雷達,原本資訊安全比較以國防相關的資訊安全為主。
醫療本屬於比較後勤的領域,在新冠肺炎爆發後反而醫療變成前線戰場,口罩、手術衣、呼吸器這些工具變成軍事的槍砲彈藥,沒有這些物品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傷亡數不斷增加,這完全超過傳統國家安全的認知。
另一件重要的現象就是各國爭奪醫療物資資源,原本看到中國各省攔截口罩等物資,讓人覺得很誇張。當疫情擴散到歐美後,美國直接在上海用更高價攔截法國購買的口罩,德國攔截瑞士的口罩,亂象層出不窮。
自給自足成為國安考量
很顯然的醫療用品的供應未來一定會進入國家安全的雷達範圍,沒有一個政府會希望危急時刻重要的醫療用品需要從外部進口,否則那時輕則需要妥協交換資源,重則被人掐住咽喉任人宰割。這次台灣很幸運有足夠多的口罩供應,其中一個得感謝的是這家在台灣有七十年歷史的中衛公司,公司總經理張豐聯在TVBS看板人物的節目訪談中說,他父親願意投入心力生產很難做的醫療口罩,就是要讓台灣有自給自足重要醫療器材的能力。
醫療用品只是一環,疫情越嚴重、國土交通封鎖越久,糧食、能源等必要物資也會開始短缺,因此也必須想辦法自給自足,讓各類民生必要物資的供應鏈維持運作,才能讓國內社會仍能保持起碼的運作狀態,而不會出現動亂甚至飢荒。
在這種國安思維下,勢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保護主義,也就是某些產品或服務會被納入一定要有國內生產者的範圍,用關稅、獎勵或納入敏感技術排除太多外資介入的措施都有可能。這種保護主義當然會對全球化和既有的商業活動有衝擊。
傳統上會認為全球化的好處是可藉由各國相互依賴和貿易往來,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利益,進而降低戰爭衝突的可能。另外,當世界各國都能降低關稅壁壘,人員、資金和貨物流動更有效率且成本更低,就能促成整體福利,包括帶動更多的消費和提升就業。歐美世界過去幾十年就享受到由中國生產的廉價商品的利益,中國也享受到貿易出口帶動的經濟成長。
從中美貿易戰開始,這種秩序開始有所鬆動,美國川普政府對於抑制中共政權和經濟影響力的態度比較明確,也是外交的大轉向(可以參考美國資深外交官白邦瑞所著《2049 百年馬拉松》,這是呈現美國外交政策變化的代表性著作)。歐洲重要國家態度雖有改變但沒有美國那麼明顯,但新冠肺炎擴散到歐美後,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也加速轉變。
在這種國際格局和國家安全思維的轉變下,就算一個國家的某些產品或物料無法自給自足,要進口的企業也得是站在同一邊的國家才安全。比方說如果台灣和中國都可以供應相同數量和相同品質的醫療器材給美國,美國基本上就是從台灣進口。所以企業未來的商業活動也或多或少會受這種國際政治影響,視產品對於國家安全有多重要而定。知名的創業家和創投 Marc Andreessen 在4月18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是時候建造了」(It’s time to build),就是這種自給自足思維的代表,摘譯如下:
今天,我們看到了我們迫切需要但拿不到的東西。我們沒有足夠的冠狀病毒測試或測試材料,令人訝異的是,連棉籤和一般常用的試劑都沒有。我們沒有足夠的呼吸器、負壓病房和加護病床。而且我們沒有足夠的手術口罩,眼罩和醫療防護衣。就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當下,紐約市竟然絕望的呼籲用雨衣代替醫療防護衣!雨衣!2020年!在美國!…
為什麼我們沒有這些東西?醫療設備和財務管道有像火箭科學那樣難嗎?治療和疫苗很難,但製作口罩和匯款並不難!我們可以擁有這些東西,但我們只是選擇不這麼做,具體地說,我們選擇不擁有建造這些東西的機制、工廠和系統。我們只是選擇不去「建造」。…
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光宗耀祖並為我們後代子孫創造我們要的未來,就是去建造。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在 LinkedIn 的訪談中也說,全球經濟結構重組可能需要 3 到 5 年的時間,也會改變以往的運作模式,例如供應鏈不能再那麼依賴國外的人力和資源,要開始學著自給自足,確保哪些東西有足夠的儲備等(參考資料、Dalio 訪談)。
從中美貿易戰到新冠肺炎後,各國政府努力讓關鍵產品和物料自給自足或拉幫結派自給自足,應該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這對企業有好有壞。
好處是在本國會有一些保護主義優勢,如果企業所屬國的國內市場就很大,享受的優勢就會比較明顯,反正國內市場很大,國外的企業也不容易進來。
壞處就是要開發國外市場,可能就會多出一些市場障礙和營運成本(例如需要設立他國境內的公司或是合資等),或是要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
各國將關鍵商品生產線移回國內,或移到較放心的國家的新聞將會不斷出現,美國、德國和日本都要補貼企業將工廠牽回本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三月份的會議上說:「凡是有產品依賴一個國家並具有較高附加值,都應該重回日本的生產基地。」「即使產品不依賴一個國家,也不具有高附加值,也會轉向東協製造,力求產地多元化。」Iris Ohyama 是日本的不織布(製造醫療口罩重要物料)生產商,它即是率先獲得日本政府移動生產線補貼的企業。安倍晉三也說「我們需要在日本建立重要材料的供應鏈。政府將購買未賣出的裝備。」(新聞來源)
重劃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界線
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衝擊,政府需要密切追蹤個人健康狀況和足跡,以保障整個社會的安全。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界線又會被重新劃分,而不可避免的政府會跨出一步,個人隱私會退一步。
和美國相比,歐洲對大型企業比較戒慎恐懼,政府對他們反而威脅感反而較低,原本歐盟制定 GDPR 最主要在遏止大型企業過度搜集和利用個人資料。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政府必須密切追蹤個人行蹤,確保人們待在家中或在戶外保持安全距離,要如何保護社會安全又不過度侵犯個人隱私,是讓他們非常頭痛的事情。
一位在布魯塞爾智庫機構 Bruegel 的數位公共政策專家 Scott Marcus 說,現在面對疫情我們才發現 GDPR 有個漏洞。GDPR 規範企業必須讓使用者知道個人資料會被用於什麼用途、會提供給哪些第三方使用、如何使用等。但當政府為了執法和保護社會安全時,搜集和使用個資有哪些規範,卻缺乏應對彈性和規範。所以要偵測和避免民眾群聚,就有法律障礙。
Marcus 提到台灣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偵測被列管民眾的活動範圍,當被列管者超過應該停留的範圍或是關機,政府就會知道並採取措施。並且政府可透過健保卡就知道民眾過去十四天的旅遊史資料,就能輕易判斷感染風險。這些措施都是很有效的,但是拿到歐洲一定會引起爭議,因為這一定會讓政府使用可辨識個人身份的資訊,且政府是同時取用多種個人資料、用於多種目的。(資料來源)
英國牛津大學正計劃採取的作法是讓民眾主動下載 App,告知民眾該 App 會搜集使用者地理位置等資訊,且會傳送資訊給英國的國民保健署。基本上目前歐洲國家的態度是在危機期間有一些變通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但回復到常態後,這些有侵犯隱私之虞的措施就得停止。
台灣的疫情控制雖然表現傑出,但用手機訊號掌握列管者行蹤的「電子圍籬」措施,仍引起許多人的疑慮。有司法界人士認為,被列管者雖然是高風險群,或許戴口罩及量體溫等自主管理方式就不會威脅公共安全,政府卻花二十四小時嚴密監控他們的行蹤,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和過度侵犯隱私(新聞來源)。
如果未來因公共利益考量政府能常態性的獲得更多資訊,對於企業直接的影響就是成本上升。類似狀況已經出現過,歐盟的 GDPR 讓企業管理資訊和行政流程的成本增加,911 事件後政府對飛行安全的要求提高,增加航空安檢成本、旅客搭飛機的時間成本,旅客也得讓海關人員有更多權力搜身和檢查行李箱。在疫情期間,台灣政府已經要求很多機關用實名紀錄參加者資料,若有疫情擴散方便追蹤和提醒。為了監控疫情而出現的商機自然也會出現,例如工研院四月初推出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可以同時辨識人臉和體溫,手拿咖啡或熱食也不會誤判(新聞來源)。知名人工智慧專家吳恩達的公司 Landing AI 在四月推出能偵測行人是否維持社交安全距離的產品(新聞來源)。
如果未來偵測社交距離和健康狀態成為常態,或是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社會就會被迫習慣這種監控環境,很多企業和機關也得需要相關解決方案。
新常態的創新地圖
從以上所說三個浮現的趨勢 — 第四空間、低接觸活動和新國家安全觀,會對不同的領域創新有程度不一的正負面影響,以下是簡單的分析。
創新應用會被加速的領域
因應數位化加速的需求:5G 應用、物聯網、大數據、雲端服務
因為數位化需求激增,網路傳輸速度更快的 5G 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但是 5G 供應鏈和應用服務相關廠商未必簡單的一起獲益,這又和新國家安全觀的衝擊因素會有關聯。從美中對抗到新冠肺炎擴散,各國會對國安有威脅之餘的產業更加謹慎,如英國原本要接納華為的 5G 建設,開始考慮排除(新聞來源),美國也不斷加強對華為的圍堵,台積電也受衝擊(新聞來源)。
因數位化加速而受益但也可能受國際政治格局影響的領域,也包括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雲端服務基礎設施、資料儲存服務、人工智慧服務等。
因應低接觸活動的需求: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商店、智慧販賣機、智慧取貨櫃、VR/AR
低接觸活動可能從習慣變常態,在疫情過後仍有可能出現新的病毒擴散,為了降低風險,低接觸活動的服務仍很可能持續。
無人車運送服務的普及應該是可預見的未來,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2019 年 5 月瑞典就已有貨運無人車拿到執照正式上路(新聞來源),UPS 在 9 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開始測試用無人貨運車送貨(新聞來源)。
無人商店、智慧販賣機、智慧取貨櫃等在台灣這種便利商商已經很密集、土地面積較小的地方,價值不會太明顯。但低接觸活動會讓這些服務的價值更高,也應該會越來越普及。
疫情爆發後,線上視訊工具的使用量出現猛爆性的增長,微軟視訊會議軟體 Teams 3月份通話量爆增1,000%。但目前視訊軟體在使用體驗上仍有很大進步空間,目前能想像到能更接近實體體驗的就是 AR 和 VR,例如有家新創 Spatial 就是在用 VR 和 AR 技術讓人們在遠端協作和開會的產品。這類公司(尤其是AR)伴隨 5G 和雲端服務運算能力的成長,會有機會彎道超車,跑到現有視訊會議軟體前面。無人餐廳也有可能越來越多,日本已經有這個例子了。一人燒肉店「燒肉 Like」,讓用餐客戶以平板電腦點菜色,在無人櫃檯結帳,店內 48 個座位,但外場只要一個工作人員就能營運。疫情期間很多餐廳經營慘淡,但這家餐廳營收仍能達標 110%(新聞來源)。
因應第四空間出現的需求:垂直領域的遠端工作、協作、零工經濟、更混合功能的空間出租
遠端工作與協作
因為第四空間(家庭辦公室化)的出現和更強隨需經濟的需求,現在人們使用的工具很多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例如通用型的遠端會議軟體。但不同產業和工作類型會有不一樣的需求,人們會需要更深入符合需求的遠端工作與協作工具。現在視訊串流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整(例如AWS Chime),可以讓企業根據不同需求做出客製化的視訊服務,再搭配不同產業或工作內容的需求,就可以滿足不同的垂直領域。
就像 Google doc 可以遠端協作文件,一般協作的寫作很好用,但協作寫程式不可能用 Google doc,而是用專用於協作寫程式的雲端服務例如 AWS Cloud9 處理工作。原本我以為疫情發生後,我自己營運的譯者協作雲端工具 Termsoup 使用者增速會下降,但實際是不降反升,表示在這產業使用雲端服務和協作的需求也在上升,我相信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一家 AI 公司 Augury 的策略副總裁,他發表一篇疫情對製造業的衝擊分析說:
製造業仍然需要人們在現場工作,操作員運作機器,維護人員維修機器。外部供應商和承包商仍需要進入工作場域才能提供服務並支援重要操作。當有社交安全距離的措施出現,製造商可能減少多達 50% 的現場人員。
當製造業面臨這困境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遠端診斷、管理和協作工具被快速採用。這將導致「虛擬轉移」(virtual shift)的出現:一組專家團隊隨時在線上並隨時支援在實體工廠已減少的工作人員。…虛擬工作不再只是為了辦公室部分業務而存在,這是一個新的現實,它將從根本上改變製造業的工作環境,並有助於加速自動化設施的發展趨勢。
從這描述看來,未來有些專家在家裡或任何地方遠端協助在實體辦公室或工廠的運作,也是將會發生的事情。
零工經濟
Uber 和 Airbnb 是最知名的零工經濟代表,人們可以出租閒置空間和時間提供空間或勞務,其他有出租衣服、清潔居家服務等零工經濟平台。隨著第四空間的出現,這類勞務服務會越來越多,而且種類也會越來越廣。
例如若要在家上班,得同時照顧小孩,就得有服務接替原來的幼兒園或托兒所功能,不管是到府服務還是在其他空間新的服務型態都有可能。其實親子餐廳就已經有類似精神,父母可以放心的把小朋友帶到餐廳,讓他們自己玩耍,自己有空閑時間和朋友聊天。有沒有可能出現親子辦公室,小孩在旁邊線上學習(甚至有人協助看管),自己在旁工作?
混合功能空間
由於家庭和辦公空間出現不同的人員組合(從單純和家人相處或工作的空間,變成公私領域混合的空間)和功能組合(在住家或隨時隨地都能處理工作),現在租賃空間或空間成本較大的企業得把想像力放得更大,包括會議空間、商務中心、共同工作空間、旅館飯店、餐廳(餐廳不只提供食物,也有提供用餐空間)、漫畫出租中心、網咖等,都得思考和挖掘新的需求並提供合適情境的空間和服務。
部分旅館開始推出商務工作空間方案,就是一個市場變化和測試新需求的訊號。
在疫情爆發之前,我曾看到某家大型通路量販店推出出租會議室的服務,於是便前去詢問參觀。不過,對方基本上只是把少用的會議室拿出來加減賺,看能不能活化空間,並非認真要提供良好的空間服務,所以體驗極差。沒有人想要去開一個商務會議時,得經過重重貨物堆積的走道,在一個擠滿貨物又老氣的空間開會。
活化空間不是把空間拿給不同的人用就好,還得有相應的情境氛圍與服務,現在都是這類業者得尋求變化和大膽測試市場的時候。
商業周刊報導,日本的連鎖 KTV「卡拉OK鐵人」從 3 月 27 日起兩週,開賣只要 1078 日圓(約合新台幣 300 元)的「遠距工作護照」。在週間平日下午 7 點為止,客人可以自由使用包廂,讓需要專心遠距上班的人可以享有獨立的工作和休息空間。
一位科技業工作者說「裡面有很多插座,完全不用在意周遭人的臉色,比想像中舒適」。另一位婚仲公司老闆說「KTV 離車站近,即使移動也都能夠利用,比借用會議室便宜太多」。
「我們就是希望大家知道,把它拿來當辦公室非常舒適,」該 KTV 負責人說,自從 2018 年推動 KTV 月票以來,就有不少人把包廂用來當辦公室,才有了這個點子。他就是有很敏銳的市場洞察才能開啟出新商機。
因應新國家安全觀衝擊的需求:3D 列印、農業科技、平衡隱私和公眾利益的大數據與 AI 應用
3D 列印
由於國家會越來越在意是否能在危急時刻自給自足,就會用各種政策鼓勵國內重要產業能夠供應基本需求。3D 列印是近年可以讓生產更靈活、客製化和降低成本的技術,這幾年由於 AI 的風行,聲勢沒有過去那麼強。但 3D 列印在製造業、建築業等產業的重要性應該會再提升。
3D 列印的產能無法和工廠的大量製造能力媲美,但優點是只要有設計圖檔案,到處都能快速生產小量的產品,從生產到使用者手裡反而更快速。歐美國家在嚴重缺乏口罩的情況下,就有人免費公開列印口罩和防護面罩的檔案讓大家下載,甚至有一家義大利新創用 3D 列印緊急生產出呼吸器讓醫院應急(新聞來源)。當 3D 列印的技術越來越強,連房子都能用 3D 列印就不會讓人太訝異。一家設計公司 Fuseproject 在拉丁美洲打造出第一個用 3D 列印建造的社區,可以讓一個家庭用一個月不到兩百美金的價格住進去。
在自給自足、讓大部分人能負擔居住辦公等費用、應付緊急狀況(如短期內興建大量隔離住所或診療空間)等的需求下,3D 列印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也必須如此才能讓整個社會生存下去。
農業科技
農業科技原本的焦點在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耕種的自動化設備)、降低天然災害風險(天氣溫度等的變化預警)、物流效率和安全(如冷鏈運輸)等,現在因為多一個焦點而讓農業科技有更多商機和發展空間,就是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
原本我們仍比較關注食物的品質、美味和多樣化的選擇等,當緊急事故發生時,就難以顧及享受程度的事情了,如何維持基本的存活才更為關鍵。
我以前在東引島服役過,外島都有安全戰備存糧,像是罐頭、高熱量的餅乾之類,一般人不太會想吃這些食物。但若戰事發生也顧不了那麼多,活下去最重要。在疫情之間和之後出現的思維,就會是如何更有效率生產和遞送糧食讓人們不會挨餓,而不是怎麼做出成本更低更美味的食物。
很難想像美國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因為疫情出現大量失業人口,聖安東尼奧食物銀行(SAFB)發放救濟食品,在德州有約一萬個家庭駕車排隊數小時等領物資。該食物銀行的執行長庫柏說這是食物銀行 25 年來前所未見的需求慘況。這些大量民眾領取救濟食物的狀況在很多城市都發生。
很多專家非常擔憂非洲疫情失控的原因,也是因為食物的關係,非洲國家醫療條件差,加上今年的蝗蟲災害,食物供應本就脆弱。若疫情失控會直接導致大饑荒。一個農產品科技投資平台 Steward 的 CEO Dan Miller 指出,地方小農發現在一片恐慌的狀況下,他們的角色變得更重要,他們必須努力去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Steward 說:
原本我們的平台就是幫助農夫直接銷售食物給消費者,現在大家都要這個方式取得食物。高品質的食物可以直接從農夫手上運送給消費者。上週我們才幫一個農夫建立電商平台。我們還需要很多系統功能去幫他們管理高流量,不是所有的農夫都準備面對這些變化。
平衡隱私和公眾利益的大數據與 AI 應用
在人工智慧取得新的里程碑後,人們關注的都是如何運用更多和品質更好的資料訓練出高水準的模型,並應用在更多領域。隨著越來越多道德爭議出現(如劍橋事件、以白人行為和特徵為基準的資料庫,對於判斷其他有色人種就有很多偏差,或 Google 協助美國國防部開發武器相關的 AI 訓練造成反彈),AI 和個人資料的應用範圍開始有所節制,從歐盟的 GDPR 到美國加州的 CCPA 都顯示這種政策趨勢。
但是,隨著疫情擴大而需要更多監控科技保障集體安全,個人隱私和科技應用又會出現新的界線。未來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應用的相關產品能兼顧公眾利益、個人隱私和服務品質,會有更強的競爭力。
但這牽涉的不是只有科技問題,還有法律和政策的界線問題,很明顯的這都還在摸索中。一方面和大眾資訊相關的資料應用需求會上升,對這類產業是利多。但另一方面有個人隱私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政策和法律的變化也會為這類產業帶來不確定性。
間接獲益的領域:素食、簡約時尚等對環境友善的消費商品
素食科技
有些領域雖然不像數位科技有較明顯快速的成長,但會因為上述因素間接受益。素食肉這幾年有所發展,但類似這類對環境友善的食品會變得更迫切。當糧食有短缺之虞的時候,肉食和飼牧業自然會被檢討,因為飼養牛羊豬這些活動,能源消耗比起種植農作物更劇。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地表上有 26% 沒有被冰層覆蓋的土地被用來飼養經濟動物,且有 33% 的耕地都被用來耕種經濟動物的飼料作物,而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iute),全球有 70% 的農業用地被用來飼養農場動物,且有另外 10% 的土地被用以生產經濟動物所需的飼料作物。研究也指出在 2013年,農作物總熱量有 36% 都被經濟動物攝取,而其中只有 12% 的熱量由人類攝取(透過食用動物性食品)(新聞來源)。
人們觀念改變和政府國家安全考量,都會讓素食科技和相關產品有加速成長的機會。
慢時尚
快時尚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物資浪費引起越來越多人批評,因此快時尚相關企業持續下滑。相對於快時尚的「慢時尚」開始崛起,慢時尚就是強調製作服飾過程用更少的資源、更簡約的成本,消費者穿的衣服也可以用得更久。從 Google 趨勢顯示慢時尚(slow fashion)的查詢量在 2019 年就快速上升,表示越來越多人接受這種觀念和購物模式。
根據調查 88% 的消費者表示會更願意購買對環境友善的品牌產品,這種趨勢讓像是 Nordstrom 這種大型百貨也在銷售這類服飾。這類崛起中的慢時尚品牌包括 Rothy’s、Tentree、Everlane、Pact 等(新聞來源)。
若疫情持續越久,也勢必影響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採用這類環境友善和簡約消費的趨勢也會加快。
亟需法規鬆綁才能讓創新跟上市場需求的領域
有些領域出現更強的市場需求或動能,因為法規限制仍有許多變數。現在因為疫情關係和未來因應危機能力的考量,政府應該考慮逐步鬆綁或彈性調整。
遠距醫療
目前遠距醫療各國的規範不一,台灣遠距醫療主要是以偏鄉地區需求為主。醫師法第十一條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但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治療。」
因為這次疫情緊急,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臨時放寬遠距醫療的限制。衛福部在二月就宣布擴大《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即根據醫師法第十一條訂定的行政命令)的適用範圍,配合檢疫與防疫之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得進行通訊診療。美國川普總統也宣布擴大放寬遠距醫療服務限制,允許使用者與醫療機構運用通訊軟體進行遠距治療,三月底進一步放寬規定,原先只能在醫療機構使玉的監測器材如血氧濃度計、呼吸監測儀、心電圖計等,也可在家中使用,讓醫院遠距監測(參考資訊)。
但這些都還只是臨時措施,如果要讓未來因應這類疫情危機的能力變強,鬆綁法規並讓醫院有機會演練和適應更多遠距醫療,是必要的條件。
遠距教學
中原大學在三月中為了避免降低校園感染風險,宣布全校改為遠距上課,隨後教育部公告,學校若因疫情停課可以進行小規模、短期內進行的遠距教學,但要實施全校性遠距教學,必須事先將規畫內容報教育部審核通過。因此中原大學停止全校遠距上課。
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說,其實現在大學教授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知識型網紅,像理科太太這樣的人再多一點、再厲害一點,還停留在傳統教學、不會遠距教學的教授,很快會被淘汰(新聞來源)。
我一位朋友是某間知名醫學大學教授,他曾告訴我學校發現越來越多學生會自己在網路上從 Coursera 等平台上課,學校的課反而越來越懶得去上,因為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到最好的內容,自己學比較快。這現象有讓校方思考如何改變老師的角色,這實在是一間很有危機意識和應變能力的大學。
線上遠距教學本質上不只是技術問題而已,它要因應的不只是因為疫情逼得大家在家上課的情況,而是要因應師生關係和學習資源的翻轉。以前學生沒得選擇只能在這個學校、聽這個老師的課,現在什麼內容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高品質的內容更是隨手可得。以前教育是賣方市場(學校教什麼學生都得照單全收沒得選),現在變成買方市場(學生實際上有一堆選擇,但因為制度關係只能做一種選擇)。如果學生不去學校上課,自己在網路上完成史丹佛大學或 Coursera 的課程,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
現在疫情導致的遠距教學,並非造成學生在家偷懶不聽課或教學品質低落的元兇,疫情只是更暴露原本就存在,但我們一直沒有好好面對的教育問題。教育部要思考的因應範圍不只是遠距教學的技術問題而已,也得思考要放鬆哪些規定,放手讓學校找到最好的方式和學生建立關係,以及如何最好的幫助學生。
結論
我比較傾向說,在新常態下不管是個人、新創或是既有公司,都得適應新的環境、找到新的模式才能存活,這是演化的必然,差別只是這些事情是誰在做而已。鉅變後財富重分配的發生,也就是因為有些人即時做了某些改變,有些人來不及作改變的結果。如果我們多留意身邊的抱怨和不便,就有機會找到更多有待供應的產品或服務去幫助他們。
而這些能填補空缺的不一定都是高科技,新的營運模式或營收模式、改變產品樣貌服務舊客戶、用類似的產品服務新的客戶族群、新的結盟夥伴、採用新工具改變流程以提升生產力等等,都是可能的選擇。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生產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我們能做的選擇和能做的事情,其實遠比我們想的還要多。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